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1. Angew:协同调控界面电场和原位构建坚固SEI,实现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高电流条件下实现锂金属电池(LMBs)的高效循环对于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电解液优化策略,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浓电解液、含氟电解液和电解液添加剂。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福建师范大学陈育明团队报道了一种含有氟、氮和碘元素的新型添加剂(命名为FCS),用于在高电流条件下稳定锂金属负极。

实验结果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表明,FCS的阳离子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在电极表面,优化内亥姆霍兹平面(IHP)结构,有效调控表面电场,从而促进锂的均匀沉积。同时,FCS的优先分解产生了一种由LiF、Li₃N和LiI组成的坚固且离子导电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

基于此,使用FCS添加剂的Li||Cu电池在极高的20 mA cm⁻²电流下经过400个循环后,展现出98.12%的平均库仑效率(CE)。此外,Li||SPAN电池在0.5 A g⁻¹下经过200个循环后仍保持1126 mAh g⁻¹的可逆容量。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FCS在锂金属负极上的静电吸附与分解

总之,该工作成功开发了一种含有氟、氮和碘元素的FCS添加剂,用于在高电流条件下稳定锂金属负极。FC⁺阳离子在电极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能够优化内亥姆霍兹平面(IHP)结构,并有效调控界面处的电场。

此外,FCS的优先分解促进了由LiF、Li₃N和LiI组成的坚固且离子导电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引入1 wt.%的FCS后,组装的Li||Cu电池在极高的20 mA cm⁻²电流密度下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平均库仑效率(CE)高达98.12%。

同时,FCS添加剂在正极处分解形成一层薄的CEI层,其具有足够的杨氏模量以减少多硫化物的溶解,从而进一步增强Li||SPAN电池的界面反应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因此,该工作为未来针对特定操作条件(尤其是超快充电)的电解液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电池性能

Synergizing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and In‐situ Robust Interphases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t High Curren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1005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陈育明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香港青年科学家,长期致力于资源循环高值利用和能源化学应用及其机理研究,提出锂金属蠕变机制,至今在Nature、Nature Energy、Chem、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编写英文专著1章,相关工作被Science和美国能源部等专题评述;担任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和Energy& Environmental Materials青年编委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hem等60多种期刊审稿人;授权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主持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省产学研项目和省闽江学者科研启动项目等。

 

2. Nature Communications:电荷梯度界面助力可持续海水锌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将海水作为电解质与锌金属电极结合被认为是用于海上固定式储能的最可持续的替代方案之一,因为其具有本质安全性、极低成本和无限水源。然而,鉴于海水中存在氯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稳定海水系电解质中的锌金属负极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中国海洋大学吴敬一等人提出了一种电荷梯度负极界面设计,消除了氯诱导的腐蚀,并实现了在天然海水系电解质中超过1300小时的可持续锌沉积/剥离性能(在1 mA cm⁻²/1 mAh cm⁻²条件下)。

通过生物质衍生多糖的扩散控制静电复合形成的逐渐增强的负电荷,能够排斥氯离子的不利积累,同时加速锌离子的扩散。基于海水的Zn || NaV₃O₈·7H₂O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为5 mAh cm⁻²,并且能够在500 mA g⁻¹下循环超过500次。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CGI内的离子传输行为

总之,该工作提出了一种电荷梯度界面(CGI)策略,以同时调节Zn界面处Cl和Zn2+的传输行为。通过生物质衍生的多糖前驱体的扩散控制静电络合形成的逐渐增强的负电荷,可以驱散表面积累的Cl,同时加速Zn2+的扩散。CGI使锌在NS中的镀沉积/剥离性能延长至超过1300小时,是未受保护的锌金属负极的40多倍。

此外,通过实际的Zn || NaV3O8·7H2O全电池性能的提升,也验证了NS电解液和CGI的可行性。因此,该项工作为在NS系统中稳定锌金属负极以及构建可持续的基于NS的储能装置提供了可行的指导。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基于海水的Zn|NaV₃O₈·1.5H₂O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All-natural charge gradient interface for sustainable seawater zinc batter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56519-0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吴敬一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研究方向与成果:新型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在下一代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包括固态电解质与电解液优化、锂负极界面与结构设计、电极微结构调控等。2018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中科院一区17篇,IF>10 16篇,包括Adv. Mater.(3篇)、 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2篇)、Adv. Funct. Mater.、ACS Nano(2篇)、Nano Lett.、Nano Energy等。5篇被选为杂志封面、封底及内封面,多项工作作为研究亮点被Wiley MaterialsViews China、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等媒体报道。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余桂华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余桂华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是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精确设计和绿色合成,尤其是对能源和环境凝胶材料的开创性研究,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表征和探索,以及推广其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展现重要的技术应用。已在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nergy, Nature Catalysi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Water, Nature 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 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em, Joule, Matter, Nano Letters, ACS Nano, Nano Today, Mater. Today 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30篇,论文引用~102,000次,H-index ~185, 是在材料科学和化学两个学科的全球Top0.1%高被引研究学者。现任 ACS Materials Letters 副主编,是二十余个国际著名化学和材料类科学期刊的顾问编委

 

3.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晶格匹配应变缓冲层助力高压LiCoO2循环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锂钴氧化物(LCO)由于其高体积能量密度,特别是在高达4.7V的高截止电压下,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高压LCO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复旦大学夏永姚、周永宁,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朱冠楠,上海科技大学于奕等人通过CePO4涂层在LCO颗粒上引入原位形成的应变缓冲层,以提高其高压性能。包覆的CePO4层与LCO粒子自发反应生成晶格匹配的Li8CeO6相,有利于Li+的迁移,减轻近表面本质应力。

在晶格应变较小的情况下,不良的相变和严重的表面退化被显著抑制。此外,Ce-4f键和O2p键的强共价以及Ce-O6八面体构型中的离域电子有助于抑制4.6V下的氧氧化还原。在4.6V电压下,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3.3%,在4.7V电压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8%。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电化学性能

总之,该工作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CO正极上涂覆CePO4,构建了原位形成的晶格匹配应变缓冲层Li8CeO6。原位XRD图显示,在缓冲层的作用下,高电压下的不良相(H1-3和O1)被明显抑制。

DFT计算和DEM结果表明,Ce-4f和O2p的强共价和Ce-o6八面体附近的离域电子减轻了氧的释放。得益于较低的界面反应活性,抑制了包括表面重构和Co溶解在内的副反应,确保了Li+的固体转移路径。

基于此,CPO@LCO在4.6V的高截止电压下,3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3.3%,在4.7V的高截止电压下,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8%。因此,该工作在界面处构建应变缓冲的策略为其他正极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机制探究

Constructing Lattice-Matched Strain Buffer Layer on LiCoO2 for Stable High-Voltage Cycling,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5 DOI: 10.1016/j.ensm.2025.104081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夏永姚,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主任,国际电池领域顶尖杂志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主编(editor),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防科技173计划(技术首席),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发表SCI论文439篇,包括Nat. Chem. (2), Sci. Adv. (1), Nat. Commun.(3), Angew. Chem. Int. Ed.(10), J. Am. Chem. Soc. (5),Energy Environ. Sci. (7), Adv. Mater.(6), J. Electrochem. Soc. (28)等,他引30000余次,H-index 100,入选2016-2021年Elsevier,2017-2021年Clarivate Analytics高引作者;授权专利30项, 多种研究开发的材料和体系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化示范应用。

 

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四电子转移芘-4,5,9,10-四酮衍生物助力高能量密度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多电子转移分子在提升水系有机液流电池(AOFBs)的能量密度及降低成本方面极具潜力,然而为增加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并稳定多电子反应所需的扩展共轭单元,往往会降低分子极性,从而限制其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先锋、张长昆等人提出了一种不对称的芘-4,5,9,10-四酮-1-磺酸盐(PTO-PTS)单体,不仅能够可逆地存储四个电子,还展现出4.0 M的高理论电子浓度以及具有强耐热性的中间半醌自由基。

基于PTO-PTS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展现出59.6 Wh Lcatholyte–1(89 Ah L–1)的高能量密度,在超过5200次循环(60天)中容量保持率几乎为100%,极为稳定。此外,具有热稳定性的PTO-PTS结构进一步使对称电池和全电池在60℃下可稳定循环超千次。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PTO–PTS ORAMs的氧化还原机理

总之,该工作提出了一种用于AOFBs的芘衍生物,其单体单元可实现可逆的四电子转移。基于PTO-PTS的AOFB兼具高的每克电子数(11.7 mmol g-1)和稳定的结构,展现出优异能量密度,达到59.6 Wh Lcatholyte–1,并且具有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5200次循环(60天)中容量保持率近乎100%。PTO-PTS正极电解液即使在高温加热后,仍具有超稳定的耐热性能。因此,基于PTO-PTS的对称电池和全电池在60°C下循环超千次时,仍能保持约98%的高电解液利用率以及长期循环稳定性,且无明显容量衰减。

此外,ChCl添加剂与PTO-PTS负极电解液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溶解性并缓解了水迁移问题。因此,该工作为开发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先进AOFBs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基于4.0 M电子浓度PTO-PTS的AOFBs的性能

Four-Electron-Transferred Pyrene-4,5,9,10-tetraone Derivatives Enabled High-Energy-Density Aqueous Organic Flow Batte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DOI: 10.1021/jacs.4c12506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李先锋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特别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在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Mater., Chem. Soc. Rev., Sci. Bull.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18000余次,H因子74。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国际授权专利10余件。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Advanced Membranes、Renewables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执行编委, J. Energy Chem., Sustainable Energy & Fuels (RSC), 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

 

5. Advanced Materials:封装于分级多孔生物炭的锌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锌碘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水系锌碘(Zn-I2)电池因其低成本、环境兼容性和高比容量而备受关注,然而多碘化物的严重穿梭效应和碘(I2)正极的缓慢氧化还原转化动力学阻碍了其发展。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华中农业大学曹菲菲、罗艳珠等人通过将碘锚定在用锌单原子催化剂包封的生碳基质(SAZn@CFS)中,开发了一种长寿命Zn-I2电池。SAZn@CFS的高氮含量与微孔结构提供了强碘固定能力,同时Zn-N4-C位点与多碘化物发生化学相互作用,有效抑制了碘的溶解及多碘化物穿梭效应。

此外,均匀分布的SAZn位点显著提升了I/I3−/I5−/I2的氧化还原转化效率,从而增强了电池容量。在1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所设计的Zn-I2电池展现出147.2 mAh g−1的优异容量,以及超过80,000次循环的长寿命,容量保持率高达93.6%。即使在50 ℃高温环境下,电池也能稳定运行3500次,展示了在碘可逆存储方面的重大进展。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Zn-I2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总之,该工作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碘宿主材料,通过单原子封装的生物质,实现了物理结构限制与催化活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多功能碘宿主不仅有效限制了碘的扩散,还加速了转化过程,从而协同提升了Zn-I2电池的性能,确保了其安全、高容量及持久运行。采用SAZn@CFS正极设计的Zn-I2电池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在50 ℃环境下,该Zn-I2电池表现出167.1 mAh g−1的优异初始容量,并在3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3,500次循环后仍保留80%的容量。

此外,基于SAZn@CFS的Zn-I2软包电池在1,100次循环后实现了100%的容量保持率,突显了其在实际储能应用中的潜力。因此,该工作有望推动Zn-I2电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电池性能

Zinc Single‐Atom Catalysts Encapsulated in Hierarchical Porous Bio‐Carbon Synergistically Enhances Fast Iodine Conversion and Efficient Polyiodide Confinement for Zn‐I2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dma.202420005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曹菲菲 女,华中农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新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优青/面上、湖北省杰青等项目。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电化学青年奖等。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

 

6.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工程设计木质纤维素浆料粘结剂助力安时级锂-硫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天然粘结剂因聚合物骨架和丰富的官能团,在稳定锂-硫电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复杂的提取和改性过程限制了实际应用。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华南理工大学钱勇团队直接利用制浆工业的副产品,木质纤维素,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粘结剂用于Li–S电池。该粘结剂具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可形成强氢键网络框架,提供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同时增强多硫化锂的锚定能力,并构建高效的锂离子传输通道。

团队采用该粘结剂的Li–S电池在0.5 C电流密度下的初始放电容量高达996 mAh·g⁻¹,并能稳定循环500次。此外,组装的安时级软包电池展现出卓越的能量密度,比能量达到322 Wh·kg⁻¹,体积能量密度达到432 Wh·L⁻¹。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采用LCNF的电极的增强Li⁺迁移机制

总之,该工作采用大宗商品级木质纤维素纳米纤维(LCNF)浆料开发了一种可水分散的高强度粘结剂,用于制备硫正极。通过简单的马来酸酐制浆和纳米纤维化,优化了LCNF的三维氢键网络,从而构建了高效的锂离子(Li⁺)传输通道。引入和释放的含氧官能团能够锚定硫物种并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最终组装的采用LCNF的正极在电化学性能上优于采用PVDF和CMC的正极,在0.5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996 mAh·g⁻¹,在5 C倍率下仍保持710 mAh·g⁻¹的优异倍率性能。

此外,刚性/半刚性三维网络结构赋予该正极高达13.36 mg·cm⁻²的硫载量。采用LCNF的正极已成功应用于扣式全电池和软包电池,其中软包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安时级,并实现了高比能量(322.12 Wh·kg⁻¹)和高体积能量密度(431.56 Wh·L⁻¹),为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采用LCNF的Li–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Engineering of Lignocellulose Pulp Binder for Ah‐Sca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enm.202405461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钱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市珠江新星,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日化专业委员会委员,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2009年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3-2016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联合培养和博士后研究,201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20年入选全球华人化工学者评选的“未来化工学者”。 近年来,围绕木质素的高值转化利用,发展了木质素分子间作用力量化分析方法,成功制备了系列木质素规则微纳米材料,并率先在国际上开发出木质素天然高分子防晒剂,部分成果实现转化。相关研究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Small Methods、Engineering、Chem. Eng. J.、Green Chem.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12篇入选ESI高被引,封面和亮点新闻论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3项,实现转化3项,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度中国工程院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科技奖。

 

7. Advanced Materials: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超快富锂传输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固态锂(Li)金属电池(SSLMB)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固有安全性的潜力而备受关注。然而,固态电解质的低离子电导率阻碍了它们的广泛发展。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因其出色的柔韧性、可加工性和保形界面接触而备受关注。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北京理工大学黄佳琦、袁洪,北京林业大学刘佳等人报道了一种新颖的富锂传输机制。该机制可实现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超快锂离子传导。这种高导电性电解质是通过将A位阳离子缺陷的(La0.7Sr0.3)0.97TiO3(LSTO)电介质纳米填料掺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基质(称为PLSTO)中制备而成的。

研究显示,锂离子在带负电的阳离子缺陷上的强烈吸附有效地将锂离子集中在LSTO表面,从而形成富锂渗透层。这些富锂层相互连接以创建具有高载流子浓度的连续传输路径,从而实现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超快锂离子传输。此外,阳离子缺陷的存在导致LSTO极化机制从离子位移极化转变为缺陷偶极极化,显著提高其介电常数并促进锂盐的解离。

基于此,所得的PLSTO电解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接近1×10⁻S cm-1。PLSTO电解质增强的介电性能还确保了均匀的表面电位分布,从而有利于锂的均匀沉积。采用PLSTO电解质的Li||LiNi0.8Co0.1Mo0.1O2(NCM811)全电池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87.4 mAh g-1,并且在200次以上循环中保持稳定的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为70.7%。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电解质膜的性能和表征

总之,该工作成功开发出了一种高导电性复合电解质,该机制是通过将阳离子缺陷的LSTO纳米填料掺入PVDF-HFP基质中制备而成的。阳离子缺陷的存在诱导晶体极化机制从离子位移极化转变为缺陷偶极极化,显著改善了PLSTO电解质的介电性能并促进了锂盐的解离。带负电的阳离子空位吸引带正电的锂离子,导致锂离子在LSTO表面浓度富集。更重要的是,这些富锂渗透层是相互连接的,形成连续的渗透网络,实现超快锂离子传输。

此外,LSTO的介电特性可产生内置电场,从而减轻空间电荷效应并促进均匀的锂沉积。PLSTO电解质表现出对锂枝晶穿透的高耐受性,临界电流密度增强至1.9 mA cm-2。采用PLSTO电解质的Li||LFP全电池表现出更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因此,该工作通过利用超快富锂渗透网络为复合固体电解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SSLMB的开发。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Ultrafast Li‐Rich Transport in Composite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dma.202419782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黄佳琦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2016年入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主要面向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硫及金属锂等新体系电池应用,开展其中界面电化学转化机制,界面关键能源材料等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50余篇为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77。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J Energy Chem、InfoMat编委,Chin Chem Lett、Green Energy Environ、Energy Mater Adv青年编委。曾获评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18年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Ru 量子点修饰生物质碳助力高性能锂-硫电池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自然界中多种天然生物质含有结构复杂的无机纳米材料或有机纳米材料,这些生物纳米材料的几何尺寸高度均一,且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其中,生物模板的高保真天然结构,为合成具有独特微观结构与形态的碳材料用于高性能储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在此,合肥大学梁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陈斌、浙江工业大学梁初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简便的策略,以合成具有3D交联网络结构(CSR)的氮磷共掺杂碳亚微带。

研究显示,成功合成了Ru量子点修饰的多孔CSR衍生物(Ru@PCSR)。Ru@PCSR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电子与离子导电性、对多硫化锂(LiPSs)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对LiPSs转化的高催化活性。将Ru@PCSR设计为多功能框架引入Li₂S正极和聚丙烯(PP)隔膜中,构建出新型Ru@PCSR-Li₂S||Ru@PCSR/PP||Li金属电池,该电池在0.5 A g⁻¹的电流密度下具有960 mAh g⁻¹的高放电容量,具备出色的倍率性能,且在750次循环中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1.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总之,该工作开发了一种简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具有3D交联网络结构的CSR。研究发现,成功制备了用于Li-S电池的Ru@PCSR。Ru@PCSR呈现出具有表面褶皱的3D多孔带状结构特征,且Ru量子点均匀嵌入并分布其中。

作为多功能主体和涂层,Ru@PCSR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电子/离子导电性、强LiPSs吸附性能以及优异的催化性能。将Ru@PCSR引入Li₂S正极和PP隔膜后,Li-S电池在0.5 A g⁻¹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960 mA h g⁻¹的高放电容量,具备出色的倍率性能,且由于动力学势垒低和LiPSs穿梭效应弱,在750次循环中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因此,该工作为合成碳亚微带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并展示了其在高能量密度Li-S电池中的实际应用。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图2. 电池性能

Ru Quantum Dots Modified Mucor‐Derived Carbon Submicroribbons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dfm.202420162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梁鑫 合肥大学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安徽省学科(专业)带头人,先进锰基动力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微专业负责人,中国化学会会员,安徽省科协海智专家,合肥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2016年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创新材料国家实验室(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Innovative Materials)ISEM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加入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此前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研究学习,2021年12月入职合肥大学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开发,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9篇,总引用2309次,h-index 27,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19篇(中科院1区论文7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高端测试,找华算🏅 同步辐射 全球机时,三代光源,随寄随测!最快一周出结果,保证数据质量!

电池||顶刊集锦:陈育明、余桂华、夏永姚、李先锋、曹菲菲、钱勇、黄佳琦、梁鑫等成果!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上午10:15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上午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