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是用于选择性分离气体或液体的薄层材料,用于从台式实验到工业流程的一系列规模。但是,用膜来分离尺寸或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的材料时出现了挑战,特别是在最小的尺度上。范德堡大学Kidambi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综述,Subatomic species transport through atomically thin membranes: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回顾了使用石墨烯或六方氮化硼(h-BN)等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分离亚原子物种(包括电子、氢同位素和气体)的进展。作者探讨了大尺寸薄膜的制备及其在能源、显微镜和电子学相关应用中的潜在用途。膜是薄薄的物理屏障,允许运输某些物种,同时限制其他物种。原子厚度的二维(2D)材料是固体晶体,其组成原子粘合在平面2D片中,为实现超薄膜提供了机会,允许选择性地传输亚原子物种。单层石墨烯(碳原子的蜂窝网)和六方氮化硼(h-BN,交替B和N原子的蜂窝网)的原始晶格对氦等小原子(在室温下)不渗透,但允许电子的能量依赖传输以及质子和氘的电场驱动传输。
图5. 原子薄膜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上的应用展望亚原子物种通过石墨烯和h-BN选择性迁移为几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潜力。然而,对运输机制的详细见解仍在研究中。小规模应用将首先出现,例如,以石墨烯为样品衬底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网格已经商业化,石墨烯作为成像和光谱学电子透明屏障的使用正在稳步上升。高质量2D材料的可扩展合成和具有低成本的工艺将它们集成到设备中是实现大面积应用的必要条件。然而,了解可拓展合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与原始材料相比运输特性的差异至关重要。还需要进行研究,以评估2D材料在现实应用条件下的长期耐久性。与现有技术相比,H+/D+同位素分离具有大幅减少能源消耗的潜力,因此最有可能在核工业中进行探索。规模化的2D材料生产提供了规模经济,并考虑到应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节约,其他与能源相关的应用有望实现。文献信息Kidambi et al., Subatomic species transport through atomically thinmembranes: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Science 374, eabd7687 (202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d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