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同步辐射PDF技术在材料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步辐射PDF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步辐射PDF技术的优势,以及同步辐射PDF的实验技术。想学习更多同步辐射相关内容请查看以往内容:
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通过高能电子束在强磁场中的回旋加速运动,产生具有高光子通量(>1018 phs/s/mm²/mrad²/0.1%BW)、宽能谱覆盖(0.1-100 keV)及可调偏振特性的电磁辐射。这种兼具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结构化的光源特性,为物质多尺度结构解析提供了革命性研究手段。
现代材料科学对结构表征的需求已从传统晶体学拓展至非晶合金、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纳米团簇等复杂体系,要求实验手段具备跨尺度(0.1-100 nm)分辨能力与元素特异性。

(DOI:1094.top/10.1063/1.4932067)
常规X射线衍射技术受限于布拉格条件,其结构信息提取主要依赖于长程周期性假设,导致对局域结构畸变、界面无序态及动态演化过程的表征存在本质性局限。
同步辐射对分布函数(PDF)技术通过全散射数据的傅里叶变换,将倒易空间的广延散射信号转换为实空间的原子对关联函数,突破了传统衍射方法的维度限制。
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对分布函数G(r)严格定义为材料体系内原子间距r处的径向原子密度与平均密度的概率偏差,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ρ(r)为局域原子密度,ρ₀为平均密度。该函数通过Debye散射方程对动量转移Q空间的同步辐射全散射数据(S(Q))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得,能够同时解析材料中短程(
全散射实验的强度分布I(Q)由Debye散射方程描述:

其中Q为动量转移模量(Q = 4πsinθ/λ),rij为原子对间距,σij表征热振动导致的位移无序。实验数据需经吸收校正(Beer-Lambert定律)、偏振因子修正(Stokes参数)及康普顿散射扣除,最终获得结构因子S(Q)。
从实验数据处理和计算角度上来说,实空间对分布函数G(r)通过有限Q范围(典型Qmax > 25 Å⁻¹)的傅里叶变换实现:

式中M(Q)(如Lorch函数)用于抑制截断效应,Δr ≈ π/Qmax决定实空间分辨率(达0.01 Å)。该变换将倒易空间的干涉效应转换为原子对关联概率的直接表征。
在众多科研领域中,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精准解析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Rietveld精修法,同步辐射PDF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无需预设周期晶格模型即可重构三维原子排列
利用传统的Rietveld精修法解析材料结构时,需要预先假定材料具有周期性的晶格模型。然而,实际材料体系纷繁复杂,许多材料并不具备理想的周期性结构,这就极大限制了Rietveld精修法的应用范围。
同步辐射PDF技术不依赖于预设的周期晶格模型,通过对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直接从散射信号中提取原子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信息,进而重构出材料的三维原子排列,使得该技术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结构材料,包括那些具有非晶态、准晶态结构的材料。
② 可定量表征氧空位、阳离子无序等亚埃级局域结构畸变
传统技术在精确捕捉微小尺度的结构变以及定量分析上存在困难。同步辐射PDF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的特性,能够敏锐地探测到材料中亚埃级别的局域结构畸变。
它可以精确测量氧空位的浓度、分布情况,以及阳离子在晶格中的无序程度等关键参数,实现对这些亚埃级局域结构畸变的定量表征。

(DOI:10.1038/s41467-022-29849-6)
③ 结合同步辐射微束技术,实现原位条件下动态相变过程的实空间追踪
在原位条件下,利用同步辐射PDF技术能够实时追踪材料内部原子结构在动态相变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同步辐射微束聚焦到微小区域,获取该区域在相变过程中原子排列的实时信息,实现对动态相变过程的实空间追踪。
在PDF实验技术发展初期,由于采用较低能量的X射线(通常 120°)实现高动量转移(Q = 4πsinθ/λ)的测量。
这种扫描式数据采集模式受限于机械运动的时间延迟,且传统X射线源的有限光子通量导致实验Qmax值普遍低于20 Å⁻¹,严重制约了实空间分辨率(Δr ≈ π/Qmax>0.15 Å)。
现代同步辐射PDF实验通过结合高能X射线(E>50 keV)与大面积面探测器(如成像板或PerkinElmer硅像素探测器),发展出高能快速PDF(RAPDF)技术。
下图展示了该实验装置的简化示意图:中心开孔的铅屏蔽体由1 mm厚铅层(用于阻挡杂散辐射)与两侧铝制支撑片(厚度50 μm)构成模块化结构。
由于同步辐射探测器普遍缺乏能量甄别功能(如无单色器配置),实验所获PDF本质上表征了材料内部原子关联的瞬态空间分布,其时间分辨率取决于单次曝光时长(可缩短至毫秒量级)。

PDF实验装置的简化示意图
(DOI:10.1088/1674-1056/26/7/076101)
另一方面,高能X射线(λ 可在静态几何条件下瞬时捕获,配合像素尺寸数据采集效率相比传统衍射仪提升三个数量级。
此技术突破使得非晶材料的结构弛豫(时间尺度~10² s)及电池电极材料的充放电过程(循环周期~10³ s)的原位动态PDF研究成为可能。
案例一:Nat. Commun. || 纳米材料的精细结构表征:PDF检测Au144(SR)60超小金属纳米团簇结构的多态性

(DOI:10.1038/ncomms11859)
传统结构表征方法(如单晶X射线衍射)在研究超小金属纳米簇(如Au144(SR)60)时存在局限性,因为这些纳米簇的尺寸非常小,难以通过传统方法解析其复杂的结构。
PDF测试作为一种总散射技术,能够提供局部和平均结构的信息,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并揭示这些纳米簇的多态性及其结构特征。
图文解析

Au144(SR)60团簇的PDF数据
结果显示该样品在100 K时的低Q散射信号(对应传统XRD数据)、总散射结构函数F(Q)和PDF G(r)(上图)。由于金团簇尺寸较小,低Q信号中仅出现非常宽泛的散射峰,导致无法通过晶体学方法解析完整结构。
在总散射结构函数F(Q)中,我们观察到漫散射延伸至较宽的倒易空间,包含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仅使用低Q传统XRD数据时无法分辨。
傅里叶变换的PDF数据揭示了金团簇中原子对间距的峰值,显示出明确的结构特征。Au144(SC6)60和Au144(PET)60的PDF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结构,而Au144(p-MBA)60的PDF则显著不同,暗示其结构与前两者不同。尽管团簇尺寸相同,但p-MBA保护的团簇表现出多态性,且其PDF特征表明存在有序结构。

实验PDF数据的拟合结果
案例二: Nat. Nanotechnol.||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界面中氢化锂和纳米晶氟化锂的识别

(10.1038/s41565-020-00845-5)
本文通过PDF测试研究锂金属负极在不同电解液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成分和结构。揭示SEI中是否存在LiH以及LiF的结构特征,以及电解液浓度和溶剂类型对SEI成分的影响。
图文解析

PDF数据的短程区域(非晶部分)(上部)和SEI中可能组分的计算PDF数据(下部)
PDF技术结合XRD分析揭示了SEI的组分特性。高浓度电解液(HCE)SEI中1.5 Å的主峰源于FSI阴离子分解产物的S=O、S-F和S-N键,表明阴离子在SEI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与低浓度电解液(LCE)相比,HCE中溶剂相关的1.36 Å羰基峰消失,而2.4 Å(FSI磺酰基O-O对)和2.8 Å(LiF的F-F对)特征峰进一步印证阴离子分解的优势。
定量分析显示,HCE体系中LiF(SEI)富集,死锂(Li0)含量显著降低。不同溶剂体系中,PC基HCE中形成大量LiOH,而DME基体系中形成Li2O。
XRD和长程PDF拟合的晶相占比趋势一致,但PDF分析通过分离非晶/晶相数据能更准确量化纳米晶组分,而XRD在区分晶格参数相近的LiH/LiF(SEI)时更具优势。
多尺度表征表明,高盐浓度通过增强阴离子分解抑制锂枝晶并调控SEI组分演化。
案例三:Nat. Nanotechnol.|| Cs3Bi2I6Cl3 单晶中的玻璃态热导率

(DOI:10.1038/s41467-022-32773-4)
本文的测试背景是研究层状卤化物钙钛矿单晶Cs3Bi2I6Cl3的热导率特性。结合PDF分析、拉曼光谱和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其晶体结构、化学键特性和晶格动力学特性。
测试方法旨在揭示Cs3Bi2I6Cl3中低频声子、软弹性晶格、局部结构畸变和高晶格非谐性如何共同导致其超低和玻璃态热导率。

300 K下Cs3Bi2I6Cl3的同步辐射X射线PDF数据
PDF分析揭示Cs3Bi2I6Cl3的局部结构畸变。
研究结果发现,Cs3Bi2I6Cl3的局部结构存在Bi-Cl和Bi-I键长的不对称性(分别为2.92 Å和2.94 Å),导致[BiCl6/2I3]3−八面体的局部畸变。
这种畸变降低了局部结构的对称性,解释了材料中观察到的对称性禁止拉曼模式,并与Cl空位和高晶格非谐性共同作用,导致了其超低且呈玻璃态温度依赖性的热导率。PDF分析同时提供了材料局部和平均结构的信息,验证了局部畸变对热导率的影响。
案例四:Nat. Commun.|| 构建不对称的双原子位点以实现电化学CO2还原的协同催化

(10.1038/s41467-023-41863-w)
同步辐射PDF技术在这里用于深入探究TeN2-CuN3双原子位点催化剂的原子结构,为理解其协同催化机制提供了关键依据。
利用该技术可以在无需预设周期晶格模型的情况下,重构材料的三维原子排列,能够精确探测原子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信息。
对于复杂结构的TeN2-CuN3双原子位点催化剂,可突破传统方法局限,有效揭示其原子尺度的结构特征,在材料微观结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TeN2-CuN3部分Cu-Te路径的PDF结果
在这里展示了TeN2-CuN3部分Cu-Te路径的同步辐射PDF结果,约3.29 Å处的峰对应Te-Cu路径,这表明在该催化剂中Te和Cu原子间存在特定距离关系,为确定双原子位点结构提供了关键证据,其他长距离的峰则是由多重散射路径导致,反映出催化剂原子排列的复杂性。

TeN2-CuN3的PDF数据
对TeN2-CuN3的PDF数据进行详细标注。A标记的峰对应N掺杂碳载体中的C-N和C-C;B标记的峰对应Cu-N;C标记的峰对应Te-N;D标记的峰对应Cu/Te-N-C;E标记的峰对应Te-Cu。这些峰的精确归属,有助于全面了解催化剂中各原子间的距离分布和配位情况。
案例五:JMCA || 非晶态材料的结构解析:基于X射线与中子全散射的局域配位环境解析

(DOI:10.1039/D0TA07073D)
本文通过PDF研究Ba3Mo1-xWxNbO8.5体系的局部结构和氧离子迁移机制,以优化其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中的应用性能。该体系因其独特的氧离子传导特性而备受关注,但其迁移机制(涉及氧离子在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点之间的跳跃)存在争议。
研究通过中子粉末衍射、同步辐射衍射和配对分布函数(PDF)分析,验证了晶体结构模型的正确性,并探讨了氧离子迁移与局部结构的关系。
图文解析

计算配对分布函数(PDF)显示了键长低于2.5 Å的原子对和室温下收集的N-PDF谱图
测试结果显示,中子PDF(N-PDF)对氧离子敏感,低温下W掺杂导致Oct位点的相对人口增加,而高温下Oct位点的特征峰消失,表明氧离子迁移到Tet位点。
在室温下对样品x = 0.50的PDF精修
X射线PDF(X-PDF)对金属离子敏感,揭示了局部结构的不均匀性,表现为Tet和Oct位点的区域交替分布,形成纳米尺度的结构异质性。高温下,样品趋于无定型结构,符合HA模型的描述。
PDF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的局部结构异质性在纳米尺度上显著,且这种异质性在高温下趋于均匀化,从而有利于离子迁移。
从材料的微观结构解析到新材料的研发,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质量控制,同步辐射PDF技术都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传统的X射线衍射技术相比,同步辐射PDF技术凭借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数据采集速度以及对复杂体系的强大分析能力等显著优势,更深入地揭示材料的结构奥秘,为解决材料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实际的实验技术案例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同步辐射PDF技术在解决材料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潜力。
展望未来,随着同步辐射PDF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实现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多尺度、全方位表征,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