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韩宁
通讯作者:楚凯斌、王朔、翁波、苏宝连
通讯单位:临沂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
论文DOI:10.1002/anie.202504601
本文通过调整钴基钙钛矿中A位阳离子,精准调控钴的自旋态。实验合成LaCoO3(LC)和SrCoO3(SC)纳米颗粒,借助多种先进表征技术与理论计算,深入剖析材料结构、电子性质和催化性能间的联系。结果显示,SC的氨产率相比Co3O4提升18倍,比LC高出1.5倍。这种性能提升源于钴自旋态改变引发的“给予-反馈”机制,优化了eNRR反应路径,为低成本高效eNRR催化剂开发开辟新方向,有望推动绿色合成氨技术的发展。
氮元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生物体内参与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构成,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业领域,氨作为含氮化合物的关键代表,是生产化肥、炸药、塑料等众多产品的重要原料,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工业合成氨主要依赖哈伯-博施(Haber-Bosch)工艺,该工艺需在高温(400 – 500°C)、高压(200 – 300 atm)条件下进行,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还会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开发更加绿色、高效的合成氨技术迫在眉睫。电催化氮还原反应(eNRR)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以氮气和水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反应,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有望为农业和工业提供更加灵活的氨供应方式,因此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eNRR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对其复杂反应路径的理解不足。eNRR涉及多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步骤,存在多种反应路径,如远端路径和交替路径,且每个路径都包含多种反应中间体。这使得寻找能够精准调控活性位点电子结构,优化活性位点与含氮中间体相互作用强度的催化剂变得极为困难。此外,目前已报道的eNRR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低、选择性差和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尽管面临挑战,钙钛矿结构材料为eNRR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钙钛矿具有可调节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能够为催化剂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对钙钛矿结构中元素的调控,可以改变活性位点的电子云分布,影响其与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进而优化反应路径,提升eNRR 性能。因此,深入研究基于钙钛矿结构的 eNRR 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提出通过调节钙钛矿中金属钴的自旋态,利用“给体-反馈给体”机制调控eNRR路径,提升钴基钙钛矿性能的新策略。
2)低自旋态的SrCoO3在eNRR中展现出良好性能,其氨产率显著高于Co3O4(18倍)和LaCoO3(1.5倍)。

图1:从态密度(DOS)角度分析,SC带隙减小,为电子转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其Co的d轨道对称性变化揭示了自旋态由高到低的转变。电荷差分密度图清晰呈现出SC向N2的电荷转移更为显著,充分表明其对N2的活化能力更强。通过对反应途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明确了LC倾向于远端反应途径,而SC更倾向于交替途径。在吸附∗N2H的状态下,二者轨道分布差异明显,LC的dxy和dyz轨道利于电子转移,SC的dz2轨道借助“给予-反馈给予”机制有效活化∗N2H,这些差异从本质上影响了eNRR的反应路径与效率。

图2: SEM图像显示,二者呈现出相似的纳米颗粒形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形貌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干扰。XRD分析精确确定了LC属于R-3c空间群,SC属于R32空间群。EDX映射结果表明,材料中各元素分布均匀,且比例接近预期。HRTEM及FFT图像呈现出的特征衍射平面,进一步验证了晶体结构的完整性。

图3:氨产率和FE随电位变化呈现出“火山图”趋势,其中SC在-0.5 V时展现出远超LC的优异性能。ATR – SEIRAS和DEMS分别从光谱和质谱的角度,直观地展示了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反应途径,为理论预测的反应路径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实验验证。

图4:为LC和SC为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谱。通过归一化的Co K边XANES光谱及氧化态计算,准确得出LC和SC中Co的氧化态分别为+2.94 和+3.53。FT-EXAFS光谱在R空间和k空间的分析,揭示了Co的局部配位环境,包括Co-O、Co-La、Co-Sr 键的特征以及配位数的差异。这些结果充分表明,A位金属元素的替代对Co的配位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而这种配位环境的变化与催化剂性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图5:通过MD和DFT计算进一步对LC和SC的eNRR反应机制进行研究。MD结果表明,SC与N2分子的接触更为紧密,通过径向分布函数(RDF)分析可知,SC周围N2分子的相对密度更高,这意味着其对N2的吸附能力更强。SC的功函数为4.361 eV,明显低于LC的功函数(6.309 eV),这种较低的功函数不仅有利于N2的吸附,还对界面电荷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对eNRR反应自由能的分析确定了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LC的该步骤吉布斯自由能为1.5 eV,而SC仅为1.17 eV,从热力学角度合理地解释了SC性能更优的原因,即其反应所需克服的能量更低,反应更容易进行。
本研究聚焦于eNRR,通过调整钴基钙钛矿中A位阳离子,实现了对钴自旋态的有效调控。结果显示,SC具有更优的eNRR性能,其氨产率相较于Co3O4提升了18倍,LC提升了1.5倍。这种显著的性能提升得益于钴自旋态改变所引发的 “给予-反馈”机制,该机制优化了eNRR的反应路径,为低成本、高效eNRR 催化剂的开发开辟了全新方向,为绿色合成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可拓展材料体系,深入探索其他过渡金属基钙钛矿材料,挖掘不同金属离子组合对自旋态调控及eNRR性能的潜在影响,有望发现更多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体系;另一方面,需进一步优化自旋态调控策略,开发更为精准、高效的调控方法,实现对反应路径和催化活性的精确调控,从而提升催化剂性能。此外,加强对eNRR 反应机制在原子和电子层面的深入研究,结合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揭示反应过程的细节,以及推进催化剂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转化研究,都将为推动绿色合成氨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Ning Han, Wei Zhang, Jianxiang Wu, Kaibin Chu, Shihui Feng, Shuo Wang, Alain R. Puente-Santiago, Jinlin Long, Bo Weng, Bao-Lian Su,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504601.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4601.

韩宁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A3MD博士后研究员(导师Edward H Sargent),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催化材料的发现,以用于可再生燃料的生产。近年来收录高水平论文80余篇,被引用超过5000余次,h-index 41。受邀担任Carbon Energy, InfoMat, Nano Materials Science, Rare Metals, Chemical Synthesis等期刊副主编/编委/青年编委。入选2021年中国国家优自奖,2023国际电化学学会(ECS)优秀青年学者奖 (每年10人),2023-2024连续入选斯坦福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202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新锐科学家 (J. Mater. Chem. A),2025年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奖章等。
楚凯斌博士,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2023年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至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36篇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Sci.等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4篇。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中国专利6项,美国专利获授权1项,主持相关项目2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钙钛矿/功能性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电催化合成氨领域的应用,以及智能水凝胶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翁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BR计划候选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比利时FWO研究学者。202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光/电催化研究。近年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Rev. Clean Technol., Angew. Chem.,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40篇。受邀担任NPJ Clean Water, Scientific Report期刊编委;Chem, Carbon Energy, Chin. Chem. Lett., EcoMat, Eco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担任Chem, Adv. Funct. Mater, Carbon Energy, ChemSusChem, RSC Mater. Adv.等期刊客座编辑。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同时担任Nat. Water,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苏宝连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比利时那慕尔大学终身教授,那慕尔大学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创建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英国剑桥大学Clare Hall Life member。2020年任法国大学科学院(Academic Institute of France)院士增选委员会主席。2021年当选世界介观结构材料协会主席。1993年获中石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994年获中国优秀专利奖,2007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Adolphe Wetrems奖,2011年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新材料与合成杰出贡献奖,2012年作为带头人获中国侨联“创新团队”贡献奖,2012年获比利时联邦Francqui Chaire奖,201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Darsh Wasan杰出贡献奖,2021年获世界介观结构材料协会突出贡献奖。他的研究领域为“等级孔材料设计理论及在能源转化,催化,光催化,光合作用,环保,生命复合材料及人造器官等领域的应用”。现担任Chemical Synthesis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评审组长,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