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电流条件下实现锂金属电池(LMBs)的高效循环对于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电解液优化策略,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浓电解液、含氟电解液和电解液添加剂。

在此,福建师范大学陈育明团队报道了一种含有氟、氮和碘元素的新型添加剂(命名为FCS),用于在高电流条件下稳定锂金属负极。
实验结果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表明,FCS的阳离子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在电极表面,优化内亥姆霍兹平面(IHP)结构,有效调控表面电场,从而促进锂的均匀沉积。同时,FCS的优先分解产生了一种由LiF、Li₃N和LiI组成的坚固且离子导电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
基于此,使用FCS添加剂的Li||Cu电池在极高的20 mA cm⁻²电流下经过400个循环后,展现出98.12%的平均库仑效率(CE)。此外,Li||SPAN电池在0.5 A g⁻¹下经过200个循环后仍保持1126 mAh g⁻¹的可逆容量。

图1. FCS在锂金属负极上的静电吸附与分解
总之,该工作成功开发了一种含有氟、氮和碘元素的FCS添加剂,用于在高电流条件下稳定锂金属负极。FC⁺阳离子在电极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能够优化内亥姆霍兹平面(IHP)结构,并有效调控界面处的电场。
此外,FCS的优先分解促进了由LiF、Li₃N和LiI组成的坚固且离子导电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引入1 wt.%的FCS后,组装的Li||Cu电池在极高的20 mA cm⁻²电流密度下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平均库仑效率(CE)高达98.12%。
同时,FCS添加剂在正极处分解形成一层薄的CEI层,其具有足够的杨氏模量以减少多硫化物的溶解,从而进一步增强Li||SPAN电池的界面反应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因此,该工作为未来针对特定操作条件(尤其是超快充电)的电解液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

图2. 电池性能
Synergizing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Regulation and In‐situ Robust Interphases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t High Curren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