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是将CO2转化为高价值产品的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之一,其能够将清洁的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的化学能。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发了各种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CO2还原半反应,忽略了评估光催化功效的水氧化半反应。
水氧化反应(WOR)涉及上行热力学,需要打破O-H键、多个电子/质子转移以及O-O键的耦合。开发用于WOR的光催化剂可以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的整体效率。理论上,双功能光催化剂应满足以下标准:1.吸附CO2和水并活化;2.具有不同的催化位点,有利于还原和氧化反应;3.较快的光生电子和空穴转移能力。
基于此,吉林大学饶衡课题组开发了一种供体-受体共价有机框架(D-A COF),它通过结构-活性关系整合两种不同的金属配位环境。其中,Co或Ni离子锚定在D-A COF骨架上(Co-Btt-Bpy/Ni-Btt-Bpy COF),形成N-金属-N和N-金属-S的配位构型,分别作为双功能还原和氧化活性位点。
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合成的Co-Btt-Bpy COF的CO生产速率为9800 μmol g-1 h-1,是原始D-A COF的127倍;同时,Co-Btt-Bpy COF光催化水氧化产O2的速率为242 μmol g-1 h-1。此外,对于CO2RR和WOR,Co-Btt-Bpy COF都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
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o-Btt-Bpy COF中存在两种不同的Co单原子配位环境,表明Co的不同微环境对于实现双功能光催化至关重要。同时,高的双功能活性归因于D-A结构和Btt-Bpy-COF内原子分散的金属位点的协同作用:D-A结构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转移,从而阻止了电子-空穴对的重组;而单原子协同作用降低了形成关键中间体*COOH和*OH的能垒,从而促进了光反应。
综上,该项研究通过设计金属位点周围不同的微环境解决了由严重电子-空穴重组引起的有机材料中低活性的问题,并阐明了COF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Synergistic bifunct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nd water oxid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DOI: 10.1021/jacs.5c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