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缺乏可实现双界面稳定性的电解质溶剂,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LIB)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基于甲磺酸乙酯 (EM) 的砜类电解质与高压正极兼容,但其高粘度和 EM 的反应性磺酸盐酯基团在石墨 (Gr) 负极分解的趋势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此,上海大学施思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程亚军、夏永高等人介绍了一种新的电解质方法,该方法在基于 EM 的电解质中使用单一共溶剂乙酸乙酯 (EA)、丙酸甲酯 (MP) 或丁酸甲酯 (MB) 来调节溶剂化和界面化学。这些助溶剂破坏了 EM 主导的溶剂化结构,减少了 EM-Li+ 相互作用,允许更多的草酰二氟硼酸锂 (LiODFB) 整合到初级 Li+ 溶剂化壳中,并促进稳定电极界面的形成。
基于此,4.5 V Gr||LiNi0.8Co0.1Mn0.1O2 (NCM811) 全电池表现出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 1 C 倍率下循环 500 次后仍保持 89.1% 的容量,平均库仑效率为 99.92%。

图1. Li//NCM811的电池性能
总之,该工作利用砜溶剂EM设计了一种高压电解质。通过NMR和MD模拟,作者证明了EA的添加增强了ODFB和Li⁺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减少了EM在初级溶剂化鞘中的纳入。
具体来说,EM+EA电解质促进了由LiF和Li2SO3组成的混合CEI形成。在负极上,增加的LiODFB还原导致额外的LiF生成,有效地抑制了不良的砜还原。基于此,使用EM+EA电解质的Gr||NCM811全电池在4.5 V下循环3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0.4%。使用EM+MP和EM+MB电解质的全电池在4.5 V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留率分别为87.4%和89.1%。因此,该项工作为锂离子电池中含砜的电解质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的见解。

图2. Gr||NCM811全电池在不同电解质下的循环性能
A New Strategy for Sulfone‐Containing Electrolytes Design Enabling Long Cycling High‐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dfm.202421687

施思齐 上海大学 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基于电化学的能量存储材料的计算材料学研究,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结合其他计算材料科学方法和材料信息学手段(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尺度上的物质结构-性能关系和材料物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性能材料的跨尺度计算和设计。科研成果:率先在国内开展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及其界面离子输运、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设计。已在Adv. Mater.、Joule、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Adv. Sci.、Phys. Rev. B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引4300余次,H因子35,ESI高倍引论文2篇,2015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多尺度材料计算方法”专题综述文章被全文下载43220次,位列《科技导报》历年下载排行榜首位。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