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对用于固态电池(SSB)的无机/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CSEs)有着极大的兴趣,但CSEs中潜在的离子传输现象尚未得到阐明。
延世大学Sang-Young Lee、高丽大学Sang Kyu Kwak等通过对CSEs中双渗透离子通道的形成和离子在无机-聚合物-电解质界面上的传导形成机制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CSE模型由硫银锗矿型Li6PS5Cl(LPSCl)和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包括作为离子传导介质的Li+-胶体复合物)组成。研究显示,LPSCl相在CSE中的渗流阈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PE相的弹性。
此外,通过操纵GPE中Li+-胶体复合物的溶剂化/脱溶剂化行为,可促进离子在LPSCl-GPE界面上的传导。满足上述电解质要求的最佳CSE与无纺布多孔基底相结合,制成了薄而可扩展的n-CSE,其面积=8×6(cm×cm),厚度~ 40 μm。
所获得的n-CSE可与高容量负载的LiNi0.7Co0.15Mn0.15O2正极(面积负载=39 mg cm-2)和石墨负极(负(N)/正(P)容量比=1.1)兼容,以制备SSB全电池。在这种受限的电池条件下,SSB全电池在25 ℃下表现出高体积能量密度(480 Wh Lcell-1)和稳定的循环性,远远超过了以前基于CSE的SSB所报告的值。
这种对CSE中离子传输现象的机理理解将为包括各种硫化物/聚合物电解质混合物在内的先进CSE设计提供一个通用的知识平台,并可用于其他基于非锂化学的新兴固态电池。
Elucidating Ion Transport Phenomena in Sulfide/Polymer Composite Electrolytes for Practical Solid-State Batteries. Nano-Micro Letters 2023. DOI: 10.1007/s40820-023-01139-w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