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academic.oup.com不过早在2017年,这位作者Bertrand Fougère发表了一则关于慢性炎症致使衰老的论文,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的Web of Science发现,该论文曾被引用了41次,并获得过“高被引论文”。2019年初,该文章因涉嫌大量抄袭拼接已发表论文而被撤稿。论文高频引用未标注 发表后为何主动撤稿?此前,对于某985高校教授因论文造假,导致其博士学位被撤销的新闻,中国青年报旗下的冰点周刊发表过这样一篇观点文章“我发假论文 但我是个好学者”,其中就描述了中国学术圈也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有人发假论文是为了毕业、获取教职,有人是为了评职称、评奖项,在榨干假论文最后的价值后,他们大多会选择悄悄撤稿,不在任何场合再提起它。比起成功毕业或评上职称后,主动撤稿“销声匿迹”的学者,还有一些人“勇于”发表“论文工厂”如法炮制的劣质论文,直到被调查披露后,才不得已被动撤稿……2021年1月20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简称RSC)表示,发现有70篇文章存在问题并撤稿,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主要是生物医学领域、涉嫌图像复制和人为修改结果;这些文章尽管没有共同的作者,但这些论文中有许多是用非常相似的结构或模板写的。同样,“中国学者的8篇SCI论文,不同医院、不同作者、不同癌症、不同蛋白,结果一模一样!”这是近期著名科研打假人伊丽莎白·毕克(Elisabeth Bik)公布在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的内容。劣质造假论文的大量炮制,让中国学界的学术诚信严重受损,也让国人对学界的学术质量严重置疑。